重磅!北大先锋钢铁煤气利用技术荣登Nature子刊
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导,联合东北大学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北大先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单位,发布论文《钢化联产:促进难减排行业降低碳排放》,于《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杂志发表。此论文针对钢铁和化工行业高碳排放特点,提出钢化联产作为减碳关键策略。
企业碳排放量数据在哪里查
首先,可以直接联系当地环保部门或相关机构,他们通常会提供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查询服务。这些机构会有专门的数据库记录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并且可以根据需求提供详细的报告和数据分析。其次,一些专业的环保咨询公司也提供企业碳排放查询的服务。
官方渠道: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 点击“碳排放”进入查询系统 _该网站可以查询到已报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每家企业的碳排放信息包括: 基本信息: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行业类别等。 机组及生产设施信息:设备型号、等级、性能。
另外,一些企业也会公布自身的碳排放数据,这些信息通常可以在企业的官方网站或年度财务报告中找到。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或定制化的报告,可以联系专业的环保咨询机构或数据分析公司。这些机构会根据您的具体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碳排放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 CEADs)提供了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多尺度碳核算清单及社会经济与贸易数据库,数据下载地址为:ceads.net.cn/data/。
权威渠道如下:国家权威部门公开数据 1994年及2005年中国分行业碳排放,参考官方书籍发布。专家学者公开数据 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与公开免费数据下载,适用于非商业研究。
数据下载地址: ceads.net.cn/data/ 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MEIC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排放清单模型,提供中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高分辨率数据。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成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有哪些量化的指标...
碳排放总量指标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这是最直观的指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再增长并开始逐渐下降时,可以认为在向碳达峰迈进。成功实现碳达峰后,排放总量应持续稳定下降,直至实现碳中和时达到近零排放。例如,可以对比不同年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观察其变化趋势。
“碳中和”是指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体系优化,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内的产销平衡,一般来说是通过坚持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增强森林碳汇等途径将人类社会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构建一个“零碳社会”。
碳达峰:这指的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虽然排放总量可能会有波动,但总体上会趋于平稳,并逐渐下降。 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个人、企业或团体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采用二氧化碳去除方式,来抵消这些排放,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双碳”概念: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一国家或区域在某一时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且不再增长,之后逐步下降。而碳中和则是指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措施吸收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实现“零碳排放”。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了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并且开始下降,才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碳中和。如果碳排放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以后的碳排放量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国家采取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如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能源效率提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达到排放与吸收的平衡状态。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清缴以什么或什么核查结果作为依据
1、第十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2、碳排放配额是一项关键的环境管理工具,它规定了重点排放单位,如发电厂,由于其发电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上限。这个限额不仅限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包括通过购入电力间接产生的排放。
3、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发展。此外,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并深化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同时,还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此外,还需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4、单向竞价等交易方式,并鼓励创新。信息披露制度细化,规定报告时间、责任主体、档案保管、定期披露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作为交易产品,限额为5%。违反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得到补充,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或拒绝履行报告义务,或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将面临罚款,并可能等量核减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