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代表性论文论著
1、李建强、张伟光、黄飞雪在《冶金分析》上介绍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测定高铬铸铁中锰含量方面的应用。这一研究对于钢铁材料的性能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综上所述,李建强及其团队在金属分析、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内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李建强医生同样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23年,已发表10篇科研论著。他主编了《腰腿痛治疗与护理》,并取得市级科研项目。他的专业领域包括中风病、风湿病、腰腿痛及内科杂病。
3、而工程的投资控制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环节,它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收益,所以在发展水电的同时,也要兼顾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刘光鼎代表性论文
1、在1998年的《The Leading Edge of Exploration》中,刘光鼎概述了中国地球物理活动的进展,其文章涵盖了23-25页,展示了当时中国地球物理研究的前沿成果。与郝天珧合作,他在1995年的《地球物理学报》上探讨了地球物理方法在寻找隐伏矿床的应用,论文长达850-954页,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在40年的科研生涯中,刘光鼎发表了多篇论文,涵盖了“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等广泛主题,以及地球物理与地质领域的深度探讨,如“中国海大地构造演化”和“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动力学特征”。他还在科普和教材方面有所贡献,例如“近海工程问题”和“大洋底矿产资源调查”等。
3、刘光鼎于“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1995年开始担任科委攀登计划85—34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地球物理对隐伏金属矿床预测研究。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必要性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乱采滥挖, 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浪费或破坏;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 将环境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矿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矿产资源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近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更远胜以往。我国既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基石。
.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矿床开采和矿石选冶过程中,大力加强矿山地质研究,加强对矿床物质组成、构造、结构、产出状态,以及采、选、冶科技研究,以便作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实现物尽其用。
深海矿产资源丰富,含有战略性资源,如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深海稀土、天然气水合物、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巨大,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深海采矿是非常必要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各国高速发展因此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多种资源依赖进口,因此在公海开采战略资源势在必行。
然而,在一些地方为追求眼前或局部经济利益,对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使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归根结底是从生存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张海荣的论文
1、张海荣教授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活跃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矿山工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他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摘要:1995年,他在《矿山世界》上发表了关于徐州董庄煤矿突水原因的分析论文。
2、应用各种新型激光器、强脉冲光技术治疗各类皮肤色素性病变(太田痣、雀斑、各类文身等)、血管性病变(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瘤等)、多毛、各类皮肤赘生物、毛孔粗大及光子嫩肤等数万人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皮肤美容及激光学术交流会议,并大会发言。
3、化学工程系王继武申报的论文荣获榆林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化学工程系李建法,机电工程系宋娟,化学工程系连锦花,矿业工程系张海荣、王泓皓分别申报的5篇论文获榆林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二等奖。 2014年4项课题获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立项。
4、《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张海荣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3版)》,孙家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初试科目886测绘与科学技术基础 复试 复试的具体流程在复试的前一天两天才会公布,参考书目会早一个月。自己准备手机支架电脑摄像头麦克风,网络远程面试,矿大是3月19号模拟,20号正式。
孙洪泉代表性科研成果
孙洪泉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著作涵盖了多个重要主题。首先,他在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分形几何与分形插值》,深入探讨了分形理论在几何学中的应用。接着,1997年,他在地质出版社发表了《实用地质统计学程序集》,为地质统计学的实践提供了实用工具。
在科研项目方面,孙洪泉曾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并完成了“岩体裂隙网络的分形统计研究及断层预测”这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学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